作為關注胡同歷史空間的景觀設計專家,侯曉蕾常年在東四南歷史文化保護區與街坊鄰居們一起開展公共空間提升實踐。在實踐中她發現,北京老城的胡同街巷里,在自家門前窗邊,居民經常利用廢舊材料,種植花草和瓜果蔬菜,少則幾盆,多則形成一個“花園”。這一類“自發花園”往往面積很小,由居民獨立建造和維護,種植月季、薔薇等當地灌木以及葡萄、葫蘆、絲瓜等具有食用功能的蔬菜瓜果,兼具美觀和實用功能,體現了居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這門課程主要是幫助居民對‘自發花園’進行藝術提升,從造型、空間、色彩等方面提升藝術品位,讓‘自發花園’成為藝術花園。”侯曉蕾表示。第一節課就在史家胡同博物館進行,居民在課堂上了解師生們的設計理念,和學生一起參與設計過程。
除9處居民院里的微花園,展出的設計作品還包括4處胡同公共空間設計。其中有一處是廁所,以前門口擺了一個花箱,在設計方案中,花箱被取消,在墻上做立體綠化,不占用胡同空間,能減輕異味,還能營造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
“在社區治理中,朝陽門街道積極推進‘多元參與,協商共治’的治理模式。這次在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支持下,央美師生和居民們共同設計‘微花園’,居民非常滿意。下一步,我們將根據居民意愿,把這些設計變成現實,美化身邊環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社區建設部部長宗靖表示。展覽將持續一個月。(記者 于麗爽)
來源:人民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