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記者 卜松竹
中國最早東方園林實例的發現
在我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錄中,赫然可見番禺蓮花山采石場古遺址的名字。讓我們知道最晚在秦漢時期,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已經因地制宜,大量采用不容易被潮濕、炎熱的氣候所侵蝕的石材,著名的象崗山麓的南越王墓就是用的這種石材。墓葬使用石材本不奇怪,而在宮苑建筑中大量使用石質構件,應該說還是很有創新性意義的。
廣州中山四路的原兒童公園和省財廳一帶,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就不斷有南越國宮署遺址的重要遺跡發現。1988年時發現了一個面積在230平方米以上方形斗狀水池的遺跡;1995年至1997年,今天我們所知悉的石構水池、食水磚井和曲流石渠接連被清理出來,為還原南越國宮苑的水環境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據曾經參與宮苑遺址發掘和保護的專家指出,1995年發掘時石構水池僅被揭露了西南一角。后來經過鉆探得知,其面積約4000平方米,大致呈長方形,是一個由四面坡壁向中心池底傾斜,底部平正的仰斗形石池,水池最深處達2.5米。池壁呈斜坡狀,用打鑿平整的砂巖石板呈密縫冰裂紋鋪砌,池底用碎石鋪砌。水池向南埋有木質輸水暗槽,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欄桿、石門楣、大型鐵石柱、鐵門樞軸等,還有一段木船槳。所以我們大致可以推斷,水池中曾經是可蕩舟的。此外池邊應有石構廊榭或涼亭建筑,環池應鋪有石板地面。由此可見,這是一處精心規劃、精密建設,大量使用石材的王家御苑。
廣州地處亞熱帶暖濕性氣候條件之中,珠江穿城而過,又瀕臨南海,水量十分豐沛。眾所周知,人和城市離了水不行,但水多了也頭疼得很,比如古今中外,城市的內澇都是大難題。經由考古發掘可知,南越王宮的排水設施規模龐大,形式有明渠、暗渠、地漏和沙井箱,為目前秦漢考古發現所見最完善的城市排水設施。2200多年前,那些不知名的建筑師的設計令今天的我們也嘆為觀止。
宮苑經由甘溪連通白云山
1997年在原市文化局大院外基建勘察過程中,在地下3~5米處發現宮署御花苑的全石構曲流石渠,長約150米。隨著調查和發掘的深入,大家發現,石渠迂回曲折,由西向東,渠底密鋪黑色卵石。東頭有彎月形石池,池底發現幾百個龜鱉殘骸,以及魚、蚌、梅花鹿等動物骸骨。說明當時一度養殖了種類繁多的動物。有些人推測,這些動物純粹作觀賞之用,還有的人則認為它們也是被飼養作為食譜上的材料。水池西頭有石板平橋和步石,外連曲廊。彎曲石渠當中有兩個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