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大佛灣第11號《釋迦涅槃圣跡圖》 中國營造學社 1940年
北山轉輪經藏窟之普賢菩薩 中國營造學社 1940年
此次調查給梁思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迄今仍是大足石刻重要代表的北山和寶頂山石刻。1947年4月,他赴美國參加普林斯頓大學慶祝建校二百周年舉辦的國際學術活動中,他在“遠東文化與社會”的研討會上做了“唐宋雕塑”和“建筑發現”兩個學術報告,受到極高的評價。接著他舉辦了圖片和照片展,“以從未有人報導到過的四川大足石刻為主題,作了一場講演。”當時與會的美國漢學家費慰梅曾說:“正是他首次把四川大足的雕塑藝術介紹給國際學術界的。”中國方面,參加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著名學者還有馮友蘭、陳夢家、陳述、屈棟子等。
梁思成(前排左七)參加普林斯頓大學召開的“遠東文化與社會”研討會
大足歷為古渝之屬邑,但大足石刻罕為巴渝人知。國府遷都重慶后,不時卻有外國友人往觀,很大可能與營造社的梁思成和同仁們首先造訪相關。據“楊家駱《乙酉考》與大足石刻名世——兼述梁思成與大足石刻”一文提及:1997年,莫宗江先生還囑莫濤告訴我們:“抗戰期間,有一批日本‘文化學者’,花大價錢用玻璃版拍攝石刻”。戰時的陪都魚龍混雜,敵友難辨,日本“文化學者”巧取豪奪大足石刻不言而喻。于是可見,這時大足石刻開始為世人注視。(注:楊家駱,江蘇南京人,我國現代著名的文獻學家,畢生致力于中國古籍文獻資料的整理與保存工作。曾創辦中國辭典館和中國學術百科全書編輯館任館長。1948年去臺灣,先后任職于世界書局和鼎文書局。個人著作數十種,主編之書達1500余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